2019 年 9 月摘要

Table of content:

About

9 月整体上阅读特别多, 但是对应在运动上,因为时间和精力的缘故, 在非常艰难地维持攀岩和飞盘训练。

看了坏蛋调频乐队的现场和在央美的达芬奇展。怎么说,好的演出和展览都太稀缺了,这俩都不太好,尤其是后者。

以及在不合理的作息调整下,变得日夜颠倒,从而状态不好,体现在产出不够、拖延和不够专注。希望 10 月可以尝试解决这些问题。

书籍:

The Story of your life 你一生的故事

「从一开始我就知道结局,我选定了自己要走的路,也就是未来的必经之路。我循路而前,满怀喜悦,也许是满怀痛苦。From the beginning I knew my destination, and I chose my route accordingly. But am I working toward an extreme of joy, or of pain?」

这个结局,让我辗转反侧,夜不能寐,以至于把这个故事翻来覆去看了好几遍。

我一直以来所信仰的是「自由意志的存在意味着我们不可能预知未来,而我们之所以知道自由意志存在,是因为我们直接体验过它。意志是个人意识的本质部分。The existence of free will meant that we couldn’t know the future. And we knew free will existed because we had direct experience of it. Volition was an intrinsic part of consciousness.」

而书的结尾最我困惑的点是: 为什么一个能预知未来的人,但又仿佛充满了自由意志,这两者不是相悖的么?为什么这里有「选择」?

人真的能改变命运,充满自由意志么?我不停问自己。会不会放到整个历史长河中,每个人都有其宿命和既定的轨道,但是每个人深陷其中,以为自己的意志操控着一切,从而充满了选择。

后来我试图从 Louise 的角度,去理解这个这一切。

从小脸红彤彤、皱巴巴,眼睛紧闭的刚出生到毫不含糊表达「难受」的婴儿,从蹒跚学步仿佛到仿佛疼痛会延伸到自己的摔倒,从「你不是我的复制品,你是一个奇迹,到我每日的快乐」的意识, 到「和你生活在一起像瞄准不断移动的目标,你飞快的经过不同的阶段」的惊叹,以及和你拥抱时,闻到你头发上好闻的苹果味。

最后,我恍然大悟,那会不会是预知未来改变了一个人,唤醒了她的爱和紧迫感,使她觉得自己有一种义务,理解每个事件的必然性并全身心融入,从而达到了过去和未来的目的一致性,预知未来和自由意志就这么同在。

这些带着微笑,痛苦,惊叹和香味的记忆碎片充满了魅力。未来和现在交织在一起,互相影响互相作用,二者不可分割。

现在的答案,是这样。

Recommendation:

甘南纪事

因为各种机缘巧合而看的这个版本,看完之后仔细思考了一番为自己的蠢而发笑,但是又为误打误撞而获得的信息而开心。

  • 作者记录事情发生的时间线跨度这么大,且清晰,后来得知文章是从日历里面梳理出来的,不过依旧让我很惊讶
  • 情到深处,作者总会附上一些自己写的诗,非常优雅和别致
  • 从一个区域的管理者角度去思考治理和发展问题,会发现问题变得更加棘手且需要的时间周期长,这事没有想象中那么简单。

Links:

最小作用量原理与物理之美

在查阅资料的过程中,找到一个非常有趣的人,叫 physixfan,博客更新的非常频繁,且有趣。他写了一本《最小作用量原理与物理之美》, 包含了以下内容,值得一看。

  1. 自然中无处不在的极值
  2. 费马原理
  3. 牛顿力学
  4. 构建整个世界
  5. 对称守恒与作用量

Reference:

电影:

How I Met Your Mother (Season 1)

Robin 出场那一刻太惊艳了,绿色贴身打底,披肩的长发,精致的脸颊,笑起来时无辜的眼神,甚至恨不得每个镜头里面都有她出现。而同时,我对 Ted 的情感,在这一季里面变得越发复杂,仿佛经历了过山车。

发生这样情感转变的点有几个:

第一个是 Ted 在酒吧喝了 5 shots 之后,唱起了 Cheap Trick 的《Voices》的片段,「Hey it’s me again. Plain you see again. Please, can I see you every day?」。而造化弄人,Ted 摔在了「I fell in love」那一刻,然后「 with you again」响起,留下电话那头一脸迷茫和不解的 Robin。

在这之后特别为 Ted 感到压抑和不值得。仿佛对 Robin 求而不得的爱,在一点点消耗 Ted。而同时,又清楚地知道 Ted 快乐的源头是又来自 Robin。于是为他痛苦而矛盾。

第二个是 Ted 拿了 Robin 备用钥匙,准备了蓝色弦乐的乐团和《G 弦上的咏叹调》,玫瑰,以及爱的誓词。伴随着之后在天台上的 Rain Dance 祈雨舞。滑稽又可爱,而此时迎来了他期待的降雨和 Robin 的怀抱。

这个点之后,仿佛非常理解 Ted 的选择,和以及他的执着和付出。仿佛最终什么都不重要了,不管这个人是不是未来一起步入婚姻殿堂的人,不管这个人是不是 Robin,只要他认定了,即便过程中充满了心酸、矛盾、痛苦和挣扎,这一切都值得。

Recommendations

Why Women Kill 致命女人

已经被很多人推荐了,看了 4 集,Lucy Liu 比想象中有趣很多, 剧情也很流畅和紧凑。

但是截至目前为止,「Women Kill」 的原因其实都不够 solid,以至于不知道编剧会怎么安排后续的走向。

Links

杀人回忆

因为杀人回忆凶手被抓的新闻,又看了一遍,故事的结局让我想起了白银连环杀人案。

依旧感叹电影的叙事和镜头,以及一个内心疑问还是没能解开,怎么确定这里是只有一个凶手,而不是有模仿犯罪?是不是还有凶手逍遥法外?

Recommendation:

一个陌生女人的来信

之前在蜂巢剧场看过黄湘丽的独角戏版本,演出结束的答疑环节,一个观众问道「这个陌生女人爱的这么勇敢,偏执,这样值得么 ?」,孟京辉说:「当你都开始在思考值得不值得的时候,你其实心里已经有了答案。」

是的,这是一个死心塌地,奋不顾身,不顾一切,甚至飞蛾扑火的「陌生女人」, 和她的不为人察觉、不抱希望、低声下气、曲意逢迎、委身屈从、热情奔放,与成年女人那种欲火炙烈、不知不觉中贪求无餍完全不同的「爱情」。有时,我甚至觉得她尝试在人生各个阶段,从这个男人身上找到自己存在过的痕迹。

而,这又是一个什么样的男人,台词里面是这么描述的「单身文雅」「有那么多漂亮的书,还有那么多外国书」,最开始的猜测是「一个戴眼镜的老先生,蓄着长长的胡子,严肃、和善、风趣,就象我的地理老师一样。不同的是,一定更和善,更温雅」,听到声音时「你好象只是一种声音,音乐一样温柔,笑声一样快乐」。在就他穿着风衣,骑车摩托,出现在巷子,从那一秒钟起,她就爱上了他。

而姜文来饰演这个角色,再合适不过。有才情,有低沉而又磁性的嗓音,和吸引人的眼神。风度翩翩,风流倜傥,对性有渴望,但又不寻求爱情的归属。

在看到这句:「我毫无阅历,毫无准备,我一头栽进我的命里,就像跌进一个深坑,从那一秒钟起,我的心里只有一个,就是你。你的声音有一种神秘的力量,让我无法抗拒。经过十几年的变迁,依然没变;什么朋友,什么自尊,只要他一声召唤,哪怕在坟墓里,我也会爬出来回应」,谁又能说这不是一种很美的结局呢。

Recommendation:

我爱你

冲着徐静蕾看的,被她的「那我是你从小到大都想要的那个人吗」这句疑问酥到,又被毫无逻辑无聊琐碎却激烈的争吵吓退。

在这种歇斯底里的感情里面,我是觉得,现实中这样两个人是根本走不到一起,更何况后续发生的一系列剧情了。

Reference:

纪实 72 小时 ドキュメント 72 時間

社会中不太常受人注意的职业或人物,每期针对同一地点,同一群人物连续跟拍 72 小时,然后再将素材剪辑成每集 30 分钟的节目,不刻意剪辑制造噱头,也不呆板说教,真实拍摄,如实传达。看了几期,每次看都被拉回现实,开始脚踏实地。

Links:

Winter on fire: Ukraine’s Fight for Freedom

Winter on Fire 是 Netflix 推出的纪录片,最初只是和平的学生游行,最终却演变成一场血腥暴力革命和震撼全世界的民权运动,这个纪录片记载了乌克兰 93 天的民主发展。

「 2013 年 11 月 21 日至 2014 年 2 月 23 日,是乌克兰最黑暗的日子,因为乌克兰总统亚努科维奇沒有履行选举承諾,中止了与欧盟签署的政府及自由贸易协议,反加強与俄罗斯合作,引起市民強烈不满,从而号召示威者到独立广场抗议。这部纪录片记录了从和平示威以至及后一连串政府暴力血腥镇压民众的过程,及民众在这次运动中的自由革命精神。2014 年 2 月,亚努科维奇逃往俄罗斯寻求政治庇护,Berkut 特种部队亦永久解散。政府答应不再向平民使用暴力,释放所有被捕者,並与欧盟签署协议,为期 93 天的抗争运动告终。抗爭运动中,警方的武力镇压造成至少 125 人死亡,1890 多人受伤,65 人失踪。」

那么问题来了:

  1. 从当时看,亲俄罗斯和亲欧盟哪个是对的 ?
  2. 乌克兰是否加入了欧盟,加入的时间,以及加入之后会带来怎样的变化 ?
  3. 乌克兰现在的经济形势怎么样 ?
  4. 假设民主运动的诉求是一个错误的方向,那是不是也是执政部门没有传达好精神 ?

Reference:

圆桌派,音乐

很多好的电影,语言停止的时候,音乐会响起来,比如空镜头,音乐是对一切的延展,或者对想要表达情况跳脱出来的宣泄。

冯唐问道,歌词会有明确指向性的,但是音乐不是那么清晰的,那么怎么帮助听众去还原你想要表达的东西,还是说根本无所谓 ?

亚东说道,这个太难了。

Reference:

专辑和单曲

周云蓬《九月》

“一个叫木头,一个叫马尾” 的歌词长久地低回吟唱,听得人悲从中来,不可断绝。

一直试图弄明白这里传达的感情是什么,最开始理解的是木头琴被摔成了两半,但是一直没能找到这句和上下文之间的关联。

直到看到一个 解释 解答了我的疑惑:

海子诗中,“一个叫马头,一个叫马尾”,马头和马尾连起来是一匹奔跑的马,这马在追逐着一个遥不可及的 “远方的远”,寓意着海子所追求的理想的障碍重重。这个解释如果按在马头琴上,就张冠李戴了。所以,马头和马尾是指马的头部和尾部,并不是指马头琴的头部和尾部,或是马头琴的马头部分和马尾弓部分。至于木头和马尾的 “材料论”,那就隔得更远了。

我曾在网上看到过张慧生自弹自唱《九月》的视频,有兴趣的读者不妨也找来看看。张慧生的《九月》是完全按照海子原诗来唱的,他唱的也是 “马头”,所以,“马头” 改“木头”,应该是周云蓬根据自己理解做的改动。单就这首歌而言,无论是张慧生唱的“一个叫马头”,还是周云蓬唱的“一个叫木头”,都是可以接受的。

Links:

科恩 《Treaty》

每次听到 《Treaty》 都会控制不住地想哭,不懂这首歌以及专辑《You Want It Darker》要表达的内涵,更不懂科恩的经历。内心无数次疑问,「I wish there was a treaty, I wish there was a treaty between your love and mine」这里的 「treaty」是指什么 ?「you」是指上帝么 ?为什么会在人生这样的阶段有这样的感悟呢 ?

看了科恩的《火焰》和《音乐陌生人》之后,好像有了进一步认识。

科恩在笔记里面提到「诗人,是来自 G-d 的某种使命」, 而在《火焰》里面,译者提到「G-d 中间加的连字符表明,他崇拜的那位神邸,但他不肯把神的名字写出来,这是一个古老的犹太风俗,并进一步证明他的忠诚是与自由结合起来的。」

同时 Adam Cohen 是这么描述的「他的全部作品都有火和焰,为了创造、为了毁灭、为了取暖、为了照明、为了欲望、为了圆满。他把一朵朵火焰点燃,他勤奋地细心照料之,对其种种后果都进行了研究,加以记录。这些火焰的危险令他刺激。他提到别人艺术时,经常说不够危险,他还赞扬,思想煽起火焰之后的那种兴奋感。这种火焰般的全神贯注,一直持续到他生命的最后一刻。」

在即将走到生命终点的时候,科恩和耶稣和解了,如果他们之间可以签署一个爱的条约,如果这个契约存在的话,他会签的。

Reference:

坏蛋调频, 渋谷黑夜与冲绳海峡

这算是听的第一期「坏蛋调频」只讲音乐的了,时间也控制的很好。里面的乐队也选的很好。

  • 英国合成器流行二人组 HONNE,嗓音是我喜欢的类型,想起了 Sam Smith
  • Natalie Press 那个感觉很 funk 啊,base 好骚,喜欢!
  • Cosmo Sheldrake 很特别,一首歌里面的元素真多..
  • Tom Misch 后面有点方大同的感觉,吉他 solo 特别棒
  • Okinawa Channels 合成器元素太多了,不太是我喜欢的类型。

Links:

Topics

纯银:一罐的产品总结

「一罐」是一个匿名社交平台。没有头像、随机昵称、不能关注、无法进行转发和收藏。纯银在一罐的产品总结里面有很多触动我的部分:

  • 匿名社交命中了年轻人普遍存在的孤独感与安全感,在绝对私密的环境下倾吐心声。互动行为主要来自于内容共情,而不是内容质量。共情效果让互动氛围极为友善。
  • 纯银会去做很多用户访谈,看数据,确定问题并分析自己产品的核心竞争力,并确定好未来的方向。
  • 社交是所有人对所有人的社交。在社交产品中,没有头部用户,也没有腰部用户,只有长尾。你必须实现所有人对所有人的相互吸引,所有人对所有人的平等分发,才是社交产品的正道。只有广泛地定义优质用户,平等地分发流量资源,才能实现所有人对所有人的社交。
  • 我们看陌生人社交产品,要看一年的留存数据,三个月以内的数据完全靠不住。用户在新的社交环境是很容易兴奋的,这种兴奋感也是很容易退却的。
  • 怎样提高留存率呢?你下载了一个新 APP,发现上面有很多感兴趣的人,他们中的一部分还愿意搭理你,次日留存率就上去了。这里的关键点就是: 有画像,有吸引力的画像,与有吸引力的画像双向互动。而如何引导用户建立画像,也是决定社交产品生死命运的起点。
  • 蝉游记和一罐的开局都有同一个共性:在用力投入之前,已经经历过最小成本的原型测试。那么原型测试有什么缺点呢?它无法验证天花板的高低,受到小样本影响,也无法验证规模化之后产品模型是否成立。
  • 创业这七年,最难过的事情不是失败,而是为了追求十倍目标,采取激进的产品策略,以至于每一款产品都没做到我能达到的素质上限。我有能力把它们做得更好得多,但我自己不够强大的精神力、组队能力和融资能力,驱使我去冒险,并被风险击败。

Reference:

刘荣宁:直到今天我们仍然无法了解香港困境的真相

这篇文章从五个方面和大家分享了关于香港陷入困局的一些思考。如果有何主题的话,那就是如何在忠于真相的基础上,可以做到客观、中立、理性。我们思考问题、认识问题、解决问题都需要回到 “中庸之道”。中庸之道很多时候被人误解,被看作是 “和稀泥”。其实,中庸之道就是适中之道、理性之道、反省之道、宽容之道、和常人之道。

何谓适中之道?就是说话做事不走极端,需要找到一个最好的平衡方式。北宋哲学家程颐说,“不偏之谓中;不易之谓庸。” 孟子也说 “无过无不及”,都是同样的意思。

何谓理性之道?那就是不受情感左右。《中庸》原文对中庸的定义如下:“喜怒哀乐之未发,谓之中,发而皆中节,谓之和。” 这就是说,我们对喜怒哀乐需要持中状态,保持平静、祥和,但最重要的是对事情的判断不要失去理性。柏拉图在《共和国》一书中曾指出,一个正义的人是用理性来控制心灵和欲望的。

何谓反省之道?如果我们只会指责他人,而不去反省自己的行为和思维方式,我们就不可能从自己的错误中吸取教训。著名教育家和哲学家杜威说,“我们不是从经验中学习…… 我们是从对经验的反省中学习。” 曾子也说,“吾日三省吾身”,就是从不断的自我反省中悟出人生之道。

何谓宽容之道?曼德拉当选南非总统之后,他邀请了当年他被囚禁时的两位监狱看守来参加他的就职仪式,你是否觉得匪夷所思?但有如孟子所言,“学问之道,求其放心。” 意思就是学问之道就是把失去的本心找回来,而此处的本心就是善心,宽容之心。

何谓常人之道?简单一句话,那就是孔子说的,“己所不欲,勿施于人”。

当我们在为自由呼喊的时候,我们不能以牺牲别人的自由为代价。当我们已经成功地向上移动并在社会上取得一些成就时,我们需要明白许许多多的人正在向上移动的过程中艰苦地挣扎,我们需要理解他们所遇到的困难与障碍,不以自己的成功来判定后来者的失败,或者简单地把他们的失败归咎于他们缺乏责任和承担。我们必须创造更好的环境,让所有的人都可以生活在相对公平与正义的世界中。为此,香港才能走出困局,中国才能走出困局,世界才能走出困局。

只问立场不问真相

你们看到的所有报道和事实,很有可能已被立场所取代。香港的媒体在此次事件的报道中不是很客观和中立,失去了为大家提供真相的功能。

德国哲学家尼采有句名言:“没有真相,只有诠释。” 这似乎在这次事件中被证明了,我似乎看到这个世界已经失去了 “真相”,剩下的都是观点与角度。

我们很沉重,因为直到今天仍无法了解整个事件的始末。泰戈尔说过,“你如果拒绝面对错误,真相也会被挡在门外。” 如今对立的双方都没有自省的能力,都不是客观地去看待发生的事情,甚至要 “揽炒”(粤语:同归于尽),那怎么可能面对自己的罪恶和错误呢?真相为何重要?马丁 · 路德金说过,“我相信手无寸铁的真相与无条件的爱,将在现实世界获得最后的胜利。这就是为何正义,即使暂时被击败,也比邪恶的胜利强大。”

所以事实远比立场重要,可遗憾的是,我们现在竟然进入了一个 “只有立场没有真相” 的时代,只有预设的立场,而不顾真相。然而不幸的是多少人早就以自己预设的立场,去想象自己 “立场” 下的 “真相” 了。

只有自由没有秩序

大家平时都会朗朗上口引用伏尔泰的名句,“虽然我不同意你的观点,但我会誓死捍卫你说话的权利。” 现在却是 “非我族类,其心必异”!

英国哲学家埃德蒙 · 柏克非常支持美国独立战争。对法国大革命,他的立场却完全转变,从一个自由主义者变成了一个保守主义者。他认为法国大革命摧毁所有的制度和秩序,而自由是与美德及秩序相依存的。柏克说,“自由不仅与秩序和美德共存,而且与秩序和美德共亡。” 他还说,“良好的秩序是一切的基础。” 当社会失去秩序,当社会被一群有暴力倾向的人把持的时候,这个社会也就失去了思考与前进的动力。

我们必须思考,如何在确保社会的正常秩序下去寻找答案,去解决香港人,尤其是香港年轻人,心中暗含的恐惧。这是我讲的第二点,如何在自由与秩序中确保社会能够真正面对问题,而非被空谈、被激情,更不要被暴力所左右。

只讲主义不问问题

哈耶克在《通往奴役之路》中曾说,“在我们竭尽全力自觉地根据一些崇高的理想缔造我们的未来时,我们却在实际上不知不觉地创造出与我们一直为之奋斗的东西截然相反的结果,人们还想象得出比这更大的悲剧吗?”

历史告诉我们,我们常常被情绪所包围,用口号、用主义激励我们身边的人,这会给我们带来激情,但无法持久,甚至带来灾难。我们必须问,香港回归 22 年后为什么有这么多的深层次矛盾?从十几年前中央就强调必须解决香港深层次的矛盾,但直到今天深层的矛盾似乎一个都没有解决,反而愈演愈烈。

深层次的矛盾不仅是经济问题和民生问题,更重要的是政治体制与管治的问题。启蒙时期的英国哲学家洛克就说过,政治权力与法律必须建立在正当性之上。换句话说,被法制和政府规管的市民在心里需要认同这个权力和法律是正义的,并同意这个权力或法律。

大家必须一起努力让街头的热情沉静下来,化为行动的力量,找出方法解决香港实实在在的问题,这才是香港的出路。而不是仅靠喊口号,只讲虚幻的 “主义”,而不讲解决问题的方法。就像胡适先生说的那样,“罗兰夫人说,‘自由自由,天下多少罪恶,都是借你的名做出的!’一切好听的主义,都有这种危险。”

只求目标不求妥协

政治是妥协的艺术,妥协不是一定要放弃原则,而是透过退让和协商取得暂时的共识。所以妥协是任何一场运动以及你实现目标过程中必须考虑的一个核心问题。

导致危机恶化的另一个因素是特区政府面对危机非常迟钝,与这座国际城市的形象不吻合。当 100 万人上街的时候,政府必须思考背后的原因。当商界、法律界、和外国人社区强烈反对修例时,政府并没有了解其中的缘由,去做任何沟通和解释工作。

香港已经进入了一个新的时期,我无法说是好是坏,因为它可以向完全不同的方向发展。不过三个月的动荡还是有价值的,香港所有的深层次矛盾在这场危机中暴露无遗,没有人可以再回避。如果这是化解矛盾必须经历的一次阵痛,那这座城市的燃烧起码是值得的,这是我从这个事件中看到的唯一好处。但妥协是化解香港矛盾的必经之路。

只有仇恨没有宽容

如果妥协是艺术,是实现目标的必要手段,那和解则是其前提条件,和解的基础就是放下仇恨。曼德拉说:“当我步出监狱,走向通往自由的大门时,我若不把仇恨留在后面,那么我只会继续活在狱中。”

相互间的负面看法加深了彼此间的对立,或者严重一点,已经产生了仇恨。这个问题如果不解决,必然会影响到内地和香港之间的关系。这种负面的情绪左右两地的民意的话,会给政策的制定带来更大的困难。

所以,在这场冲突还没有结束的时候,我们必须把所有的成见和仇恨放下,用宽容之心去寻找解决之道。如果没有宽容心,却纠缠于每一个细节,所有的人都能找到愤怒的原因,都能找到仇恨的理由。

这也是为何我始终坚持成立独立的调查委员会,因为独立的调查委员会有可能让我们找出真相。找出真相的目的不是为了复仇,是为了让大家平息伤口。我希望通过寻找真相的历程,能够让各方放下仇恨,为香港找到出路,并化解两地间的隔阂。英国作家切斯特顿就说过:“真正的勇士不会因眼前所恨而战斗,而是为了身后所爱。”

关于头图

拍摄自 9 月初的潜水行

2019 年 8 月摘要
2019 年 10 月摘要